就在7月2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然而,乍看起来是中欧建交50周年纪念活动的安排,却笼罩着难以忽视的阴影。就在会晤前几天,欧盟的制裁名单上,赫然列入了中国企业与金融机构。更早之前赤盈配资,欧盟委员会还无视中国多次抗议和谈判建议,拟对中企电动汽车征收最高35.3%的反补贴税。
这次欧盟高层过来访华,嘴上说的倒是非常好听,“展现合作诚意”“中欧必须合作”。可刚在背后捅完刀子,现在就装模作样的讨论所谓“建设性对话”,其实难以掩盖其对华政策的功利主义底色,充满了投机。
为什么这么说?特朗普政府计划自8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征收30%关税的利剑高悬,尤其针对德国的汽车、机械和化工等支柱产业。这一背景下,德国工业联合会突然转变态度,推动欧盟委员会制定针对美国价值21亿欧元商品的反制清单,并尝试和中国建立合作。说白了,欧洲眼里的“中欧合作”,不过是当美国关税威胁其核心产业时,用来帮自己挡风的避风港而已。
欧盟一方面在布鲁塞尔大搞“意识形态阵营”的严防死守,另一方面却在中国谈判桌上要求稀土供应保障。两周前欧洲议会还在“谴责”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称中方进行“胁迫”;而当汽车生产线可能停工赤盈配资,德国部长们却在恳请中国确保关键矿产稳定供应。这种在道义索取与经济依赖间的精分表演,彻底解构了其所谓“制度性对手”的外交叙事。突出一个“既要又要”。
拿经贸领域合作来说,2024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7858亿美元,每天货物往来超150亿元人民币;欧盟在华企业40%产品返销欧洲,对华服务贸易顺差高达503亿美元。然而原本应该通力合作的经贸伙伴,却动辄想要踩在中国头上,搞“道德审判”,单方面向欧洲输利。当冯德莱恩在达沃斯论坛宣称中国是“全球脱碳合作伙伴”时,欧盟委员会却推迟签署中欧气候行动联合声明,想要挟中国提高减排目标。
更为明显的就莫过于电动汽车领域了。欧盟无视中国新能源产业依靠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获得的竞争优势,将德国车企在燃油车时代的衰落简单归咎于中国“倾销”。这一诡异操作,连西方学者也看不下去,认为“部分欧盟决策者执着于意识形态对立,无视自身国家利益,导致技术打压与制裁举措始终与美国保持同步”。
回归这次的核心话题。欧盟在和中国的会晤前,对美国释放强硬信号,对中国释放“友好”信号,实质是想和美国争夺议题主导权,试图通过对华示好换取美国关税让步。这种战略投机注定徒劳——特朗普政府已将对欧关税视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核心手段,而中国在七年贸易战中已将贸易顺差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21万亿元。当欧盟官员带着制裁清单来谈气候合作时,不过是在重复其外交史上最熟悉的剧本:以文明之名,行勒索之实。
五十年前,欧洲经济共同体与中国建交时,双方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力量格局。今天,当中欧贸易规模增长327倍,当欧盟内部因美国关税威胁而市值单日蒸发500亿欧元,布鲁塞尔却仍在用冷战剧本演绎多极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中国经常挂在嘴边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开放”,恰成对欧盟矛盾立场的无声批判。欧盟若不能摆脱对美国的“路径依赖”和意识形态迷思,所谓“中欧需要合作,也必须合作”终将沦为地缘政治舞台上的空洞台词。
赢赢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