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名游客反映,在云南大理参与火把节“跳火”活动时,周围有人撒松香等易燃物众团优配,导致火势瞬间增大,有游客手部和面部被烧伤。当地医院工作人员表示,仅这两天就已接诊10余名烧伤患者。记者致电当地镇政府时,其工作人员表示,“撒松香只是娱乐,并非人为恶意”。当被问及是否介入处理,其表示“具体哪个部门都不好介入”(据7月23日《潇湘晨报》)。
火把节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跳火”祈福亦是延续千年的民俗。在“跳火”时向火堆撒易燃物质松香粉,产生瞬间爆燃的视觉奇观,本是民俗活动中增添热闹氛围的传统做法,无可厚非。然而,将节日氛围推向高潮的撒松香之举,导致多名“跳火”参与者被烧伤,则引人深思:如果庆祝节日的热情总是伴随着他人烧伤的安全隐患,这样的“欢乐”是否还符合享受传统习俗之乐的初衷?
平安顺遂应当是举办一切民俗活动的前提,这与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并不相悖。被“跳火”活动吸引的参与者,不乏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往往对松香爆燃的烈度、波及范围缺乏清晰认知。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游客们怀揣着体验传统民俗的美好期待而来众团优配,却带着被灼伤的疼痛感离去。试问,倘若满腔的欢欣变成一抹伤痛记忆,还有多少人愿意亲近传统民俗?
更进一步看,这种因追求“原汁原味”传统民俗而引发安全事件的情况,并非个例。一些传统娱乐活动虽由群众自发组织,如果参与人员是小范围且熟知游戏规则,一切相安无事,但当参与者达到一定规模且多为临时性加入时,活动的安全风险可能会陡增。根据《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对人群聚集且存在安全风险的活动,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负有安全管理的职责。这就意味着,此类传统民俗活动不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涉及公共安全管理的大型公共活动,属地政府部门有责任尽早介入,尽力维护现场秩序,保障参与者安全。
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应取其精华,并充分关注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具体到火把节撒松香习俗,对于确保参与者的安全,并非无计可施。比如众团优配,在“跳火”现场设置醒目警示标志,引导游客注意活动规则和安全风险,必要时可以划定严禁泼洒易燃物的“安全区”;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协同管理机制,明确安保责任部门和应急预案,包括在活动现场配备必要灭火、降温设备,设置临时医疗救助点等。相信在举办庆祝传统民俗活动时,只要各方主体绷紧“守牢安全底线”这根弦,风险提醒就不会成为“纸上提醒”,安全预案也不会成为“纸上预案”。
绚烂的火把本就为祈福安康,当现代旅游与传统民俗相遇,早早消除安全隐患,让游客平安地沉浸式体验民俗,何尝不是遵循祈福本意之举?坚守安全底线,葆有对生命的敬畏,是举办好民俗活动的前提。安全,高于一切!
(来源:检察日报)
赢赢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