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就能降血糖”“三天见效,彻底摆脱”……类似的保健食品宣传层出不穷。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保健食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保健食品市场鱼龙混杂,一些老年人更是将保健食品视为“万能药”,完全依赖其“疗效”而放弃正规治疗鼎际之家,导致病情延误甚至恶化。
那么,保健食品到底是什么?它真的可以替代药物治疗吗?
保健食品不能用于治疗
保健食品既不是药品,也不是普通食品。
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可以通过调节身体机能维持或促进身体健康,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保健食品在口服推荐的剂量范围内不会产生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适用于特定人群。
保健食品的作用定位是“调理”和“预防”,而非“治疗”。其本质仍是食品,不能替代药品,也不能替代均衡的日常饮食。保健食品绝非包治百病的“神药”。
2023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目前允许声称的保健功能有24种,包括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等。除了以上的功能性保健食品,还有一类是营养补充剂,主要补充日常饮食中可能缺乏的维生素、矿物质,满足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需求。
识别消费陷阱
面对保健食品广告鼎际之家,大家务必高度谨慎,警惕含有“治疗疾病”“祖传秘方”“马上见效”“绝对安全”“根除”“治愈”等宣传口号的保健食品。
市场上常见的消费陷阱包括以下几种,大家要注意识别。
“专家”诱导消费。商家经常利用假冒的“医生”“专家”“同龄人”“病友”轮番现身说法,诱导消费者购买。
假冒公益活动。商家冒用官方机构名义举办“健康讲座”“专家义诊”,以免费体验、免费旅游为幌子推销产品。
虚假“免费活动”。利用“赠药或小礼品”“免费试用”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参加活动,再雇人当托现身说法,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
如何科学选购
选购保健食品,请牢记以下几点:
认清“蓝帽子”标志和批准文号。这是保健食品的专属“身份证”,可以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通过批准文号查询产品的注册备案信息,鉴定产品真伪。
仔细阅读产品标签。包括产品名称、成分表、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优先选择成分简单、天然的产品,避免长期食用含过多不必要添加剂的产品鼎际之家,以免增加身体负担。
按需、按量服用。清楚自身的需求,根据产品的推荐剂量服用,不可过量服用。科学选择保健食品,切忌盲目购买和使用。
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务必到证照齐全的正规场所购买,仔细查看外包装标签标识和产品相关信息,并保管好购物凭证。
理性看待保健食品
适用范围有限保健食品的适用对象是特定人群,而非全体大众。
非万能替代品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物,也不能替代均衡饮食,更不是治病的“神药”。
长期调理,非速效保健食品长期食用才有效果,不能追求“速效”。
身体不适要就医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服用保健食品替代治疗。
健康基石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良好心态才是维护健康的真正基石。
来源:老年健康报
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保健研究中心 孟祥梅
策划:郑颖璠
编辑:陈秀超 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赢赢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